
深秋的巴蜀大地,阳光明媚。在四川遂宁射洪市的锂电产业园内,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,锂电池正极材料在无尘车间中完成最后的封装;与此同时,在资阳市雁江区的机车制造基地,新一代绿色动力机车正缓缓驶出总装线;而在川滇边境的凉山州配资交易网,风电与光伏电站并网发电,清洁能源正通过特高压线路输送到东部沿海……这一幕幕场景,正是四川工业传统与现代交融,绿色与创新并进的生动呈现。

天齐锂业射洪基地工艺实验室。陈璇摄
“十四五”以来,四川坚持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,以《四川省“十四五”工业绿色发展规划》为纲领,以“双碳”目标为牵引,推动工业结构优化、动能转换、质效提升。2025年收官在即,四川工业经济稳中有进,绿色制造体系加速构建,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,工业大省的“脊梁”愈发坚挺。
顶层设计引领
绿色转型“路线图”变为“实景画”
2021年,四川省经信厅发布《四川省“十四五”工业绿色发展规划》,明确提出“构建绿色制造体系、推进工业低碳转型、提升资源利用效率”三大目标。5年来,这张“路线图”正一步步变为“实景画”。
“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.6%、总量从1.34万亿元增至1.79万亿元,全国排位升至第7位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50%、研发强度增长41%。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收占规上工业比重28.2%,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‘十三五’末下降15.4%。”事实上,2025年10月9日,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在“决胜‘十四五’·续写新篇章”系列发布会第三场上聚焦工业披露的数据与案例,不仅解答了西部工业大省如何以“四链融合”激活新质生产力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问题,也为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给出了清晰的回应。
近年来,四川以推动制造业全周期、全流程绿色化发展为引领,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,探索构建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、碳足迹管理、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,切实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绿色低碳发展成效。
同时,四川还强化绿色发展引领,发挥绿色工厂、绿色工业园区示范作用,探索在动力电池、新能源汽车、晶硅光伏等重点出口行业率先建设零碳工业园区,打响绿色低碳品牌IP。并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,统筹用能结构优化和用能效率提升,加快推动电能、氢能、生物质能等低碳燃料替代技术革新,致力促进工业用能多元化、绿色化发展。

蜂巢能源科技(成都)有限公司车间。东部新区供图
此外,四川不断加强“三江”水电基地风电光伏开发和送出电力线路建设,支持清洁能源富集地区就地布局“绿电+算力+产业”园区。加快实现单一工序环节改造向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改造转变,提升产业含新量、含智量、含绿量。
“我们不是简单地‘产业转型’,而是重构工业逻辑。”四川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四川以“绿色+”推动“制造+”,在钢铁、化工、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,不断推动传统产业“向绿而行”。
近年来,四川积极响应党中央和省委的绿色低碳发展号召,致力于推动制造业的全方位转型、全过程改造、全链条变革以及全领域的提升。通过采用绿色制造这一资源消耗低、环境污染少、生产效率高、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化制造方式,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,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并致力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新质生产力崛起
创新驱动“智造”跃升
绿色转型,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。四川将“科技+产业”作为核心引擎,正推动着新质生产力加速成型。
“运-20、C919大飞机机头实现批量交付,世界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研制成功,全链首台‘四川造’高端装备盾构机‘川山甲1号’成功下线,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顺利运行,兵装58所‘机器狼’亮相九三阅兵,全国首套脑控外骨骼机器人正式发布,全球首个用于治疗肺癌的抗体偶联药物‘佳泰莱’成功获批……”
5年来,四川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,加快孵化创新主体,加速推动成果转化,培育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19家、数量居西部第一,布局建设1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,194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,其中16家中试平台入选国家培育名单。

中国(绵阳)科技城激光技术应用产业园。绵阳市委宣传部供图
不仅如此,四川工业电子信息、食品轻纺、能源化工3个万亿产业与装备制造、先进材料、医药健康3个冲刺万亿产业的“3+3”格局也逐渐清晰,其中电子信息形成“芯片-显示-终端”完整链条,装备制造中航空航天装备产值年均增超15%,加速冲万亿。
此外,四川的人工智能、高端能源装备等17条重点产业链与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也凸显出“集群化智慧”。以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链为例,链主企业东方电气带动200余家配套企业,形成“研发-零部件-总装-服务”的闭环。
如今在四川,柔性显示、超高性能永磁材料、核电设备、高端化药制剂等一批标志性产品加速涌现;比亚迪、沃尔沃、惠科等产业链重大项目建设跑出“加速度”,在中大型无人机、智能传感器、氢能装备等领域已形成独特优势;e-Flash放疗设备、夸父人形机器人等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涌现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,数字技术与绿色制造的深度融合。25条产业新赛道的前瞻布局,将让四川工业锁定“下一代竞争”主动权。机器人、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壮大,6G、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卡位,推动高技术制造业营收占规上工业比重升至22.6%,新动能将重塑着四川工业的“产业基因”。

中车机车资阳公司总装车间。资阳高新区管委会供图
区域协同发力
工业脊梁“挑起”发展大局
四川工业的“大梁”,不仅体现在速度和总量,更体现在区域协同与责任担当。
近年来,四川深刻把握产业融合化、生态化、集群化发展趋势,促进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融合,构建上下游左右岸配套联动、承载区协作区互补发展的产业生态。通过强化圈链协同,突出抓好人工智能、高端能源装备、航空航天、新型显示、新能源、医药健康等“17+N”重点产业链,支持“总部+基地”“研发+生产”“孵化+产业化”“反向飞地”“特别合作区”等模式发展。
特别是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园区,推动高新区、经开区、化工园区等产业承载区提质增效,积极引导人才、资金等向产业链汇聚。
如今的四川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.99万家、A股上市工业企业134家。其中3家世界500强引领,29家国家单项冠军占细分高地,486家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迸发活力,既稳大盘又激创新。

天府国际机场。东部新区供图
洞悉四川工业发展肌理,成都东部新区聚焦临空经济与智能制造;德阳以高端装备制造与“智改数转”双核驱动,打造中国装备科技城与锂电材料集群;绵阳依托科技赋能构建先进材料与核医疗全产业链,无人机、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;简阳市依托天府国际机场发展临空产业,资阳市打造“成渝中部产业新高地”,遂宁市建设“锂电之都”,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全面上产500亿保障能源平稳安全的供应,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公司全面推进“油气氢电服”综合能源站建设,服务工业生产的绿色上行……一系列工业发展方式、发展动力、发展领域、发展质量的变革,正全面支撑着四川坚决挺起经济大省的工业“硬脊梁”。

深地川科1井俯瞰图。黄文俊摄
同时,四川正深入实施“四化同步、城乡融合、五区共兴”发展战略,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,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,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、未来产业加快培育,聚力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,积极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。
巴山蜀水间,工业脊梁正挺起。站在“十四五”收官之年,四川工业以绿色为底色,以创新为动能,以担当为使命,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配资交易网,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服务国家全局、体现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为建设国家战略大后方和制造强国贡献四川力量。(房金)
配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